中國彩票史簡介
新中國50年代初至文革前夕,各地發行的彩票均由各種不同面額和名稱的有獎儲蓄存單所替代。采用這種方式,既保持了彩票具有面值的本性和兌獎的吸引力,也保證了儲金能到期還本,沒有彩票的風險性。有獎儲蓄存單成了新中國成立后最早的彩票形式。20世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十年文革動亂,彩票銷聲匿跡了。直到1981年,中國農業銀行及中國人民銀行分別推出了面額為5元、10元的《定期有獎儲蓄存單》,為我國彩票事業的發展鳴響了前奏。從 1951年到1981年,在整整30年的歷程中,這些形式多樣的有獎儲蓄存單成了為數不多但非常珍貴的彩票資源。1986年12月,國務院召開第128次常務會議,討論了民政部“關于開展社會福利有獎募捐活動的請示”1987年,國家批準發行“中國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券”,籌集社會福利資金,發展以“安老、扶幼、助殘、濟困”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福利事業。根據常務會議的決定,社會福利有獎募捐活動由民政部組織一個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委員會負責。1987年6月3 日,中國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委員會(簡稱中募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家彩票經營、管理機構。不久又組建了中國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券發行中心。1987年7月,新中國第一枚福利彩票在天津市造幣廠印制通過驗收。該票面值1元,票面圖案類似人民幣,有紫、綠、黑、駝、深藍和淺藍6種顏色,于同年 7月27日開始在石家莊、天津、上海等地發行。如今這套票已成了難得的珍品。
隨著我國彩票事業的發展,福利彩票機構與福利彩票也幾易其名。 1993年2月,“中國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券發行中心”更名為“中國社會福利獎券發行中心”,1994年12月又更名為“中國福利彩票發行中心”其發行的彩票也相應從“中國社會福利有獎募捐獎券”更名為“中國社會福利獎券”“中國福利彩票”。從1987年試發行福利彩票至2000年共發行各種類型、編號和題材的福利彩票約431套共2243枚,本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資助興辦了近兩萬個社會福利項目,使我國福利事業得以健康發展。 新中國的體育彩票是伴隨著改革的春風誕生的,它的第一個動作是在福建省啟動的。1984年,福建省計劃在省會福州市興建體育中心,因基建資金缺口甚大,人們首次求助于彩票。經福建省政府批準,由省總工會、省婦聯、省團委、省青聯、省學聯和省體育分會等單位共同發起,于同年 11月1日在全省范圍內正式發行了《福建省體育中心建設紀念獎券》。1985年廣東省推出了《第六屆全運會》套票。1989年8月8日,由第十一屆亞運會基金會主辦的《第十一屆亞運會基金獎券》在北京舉行了首發式,這是中國首次為國際大型體育運動會籌款而發行的體育彩票,也是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體育彩票。 1991年起,在廣州、上海、北京、西安等地相繼發行了有獎賽馬彩票;1992年至1993年,又先后在北京、大連、武漢和成都發行了熱門的足球體育彩票。為加強體育彩票的統一管理,1994年成立了“國家體委體育彩票管理中心”,負責統籌安排體育彩票的發行管理工作。經國家批準,發行了中國體育彩票。從此,我國形成了中國福利彩票和中國體育彩票發行兩大體系。1994年7月18日起正式發行了統一編號的體育彩票《熱氣球》首套套票。據統計:自1994 年至 2000年,共發行了各種玩法、各類題材的體育彩票約149套,共898枚。在2002年足球世界杯預選賽亞洲賽區中國隊出線的大好形勢下,中國足球彩票于2001年10月22日面世,并在全國12個省市試點發行。這 12個省市是北京、上海、天津、遼寧、山東、江蘇、浙江、湖北、四川、重慶、福建和廣東。試運行一段時間后,再經財政部批準,分批向全國擴展。通過發行所獲得的公益金,最終將用于我國的“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 自北京申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成功之后,我國還將發行中國奧運彩票,預計將為奧運會集資1.8億美元,同時還將增加每年體育彩票的發行額度,將公益金用于北京奧運會體育場館的修建、保養及改善方面。新的奧運彩票,既有電腦型奧運彩票,也有以歷屆奧運會會徽、吉祥物、奧運比賽項目、比賽場館及各國奧委會標志等為題材的即開型彩票和紀念性的套票等。
中國體育彩票溫馨提示:購彩有節制,請理性投注!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得購買彩票及兌獎!
延伸閱讀:
- 七星彩14059期曲靖500萬元2014-05-27
- 大樂透第19059期開出3注頭獎 單期籌集公益2019-05-26
- 無私援助 免費培訓 舉辦比賽 三地體彩熱心2018-07-26
- 彩票公益金支持小天使基金 救助白血病患兒2019-07-15